不只是職業的職業治療
陳穎敏職業治療師
在職能科學(occupational science)中,視人類為一個職能個體(occupational being),個體每天生活其實都是由無數的職能行為(occupational behavior)所組成,而職能治療就是協助個體能好好地完成滿足職能角色(occupational role)的任務,從而達至幸福(well-being)。在先前的小文章「淺談職能領域」中,筆者提及過職能領域的內容,因此,「職業治療」並非只著眼於「職業」(工作)上,因為個體由早上張開眼睛起床到晚上閉眼睛睡覺,樣樣事情均是「職能」。先前我們也提及到精神康復者因為精神病性症狀影響而造成職能受損的狀況,這次我們換個角度,由「職能角色」的面向看職能。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能角色,而且不止一個職能角色。比如說,在職場上Ruby是一個文員,在家庭中她是一個母親。而平常的她可能一直在文員和母親的職能角色中切換,完成生活中的各種任務,但直至有一天,Ruby生病了,得了抑鬱症,她無法再像從前一樣早上出門工作,晚上回家照顧孩子,完成她原本的職能角色任務。這時候職能治療的出現就是協助Ruby如何與抑鬱症一起參與生活、實現角色。
即使是同一個職能角色,每個個體都會有不同的演繹,比方同樣作為母親,有些人的母親角色任務是煮食、做家務,但有些人的任務可能是與孩子玩耍和做作業,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家庭組成和分工不同,甚至也和文化大有關係。像我們母親的一代,家務必然是母親的責任工作,但現在的新一代,不但有智能家居設備幫忙,男女平等的觀念亦令家務工作不再只屬於女性。因此,職能治療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專業,職能治療師會與個體了解職能角色中重要職能任務,探討其受影響的部分,並由個體自行排列出職能任務的優次,從中決定介入順序。
傳統醫學賦予個體一個被動的「病人角色」,病人就只能被動接受藥物、手術治療;而職能治療則賦予個體一個主動的「職能角色」,因為我們相信生病只是個體漫長生命中的一個部分,「病人」除了「病」,還是一個「人」,因此透過職能治療幫助個體去完成一個「人」日常的任務,實現職能角色、參與生活。
Reference:
Elizabeth J. Yerxa, Florence Clark, Jenne Jackson, Doris Pierce & Ruth Zemke(1990). An introduction to Occupational Science, A Foundation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the 21st Century.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health care 6(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