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澄曾是一位社區活動協調員,在一次工作中出現爭議後,她被調離原本的工作崗位,情緒從那時起逐漸低落,覺得自己比較累、不想說話,久而久之,她發現自己連最喜歡看的書也無法提起興趣。
家人和朋友都察覺到阿澄變得沉默及缺少過去開朗的笑容,經過家人和朋友們的勸喻及陪同之下,阿澄尋找專業的協助,經過精神科醫生診斷患上憂鬱症,需要藥物治療及外展服務支援。
阿澄回憶:「那時候我常懷疑自己能不能變好,但心裡其實還是希望被理解、被接納。」經醫生轉介,阿澄選擇參加怡樂軒的外展服務。
在一次中心職員的電話邀請。那時候中心正在舉辦一個園藝小組,職員溫柔地告訴她:「你不用說話,來做做看就好。」阿澄抱著「反正也沒事做」的心情去了。
在接觸植株時的專注,反而讓她鬆了一口氣。第一次,她沒有因為腦海裡的自我批判而逃跑,而是靜靜完成了一個微型盆景。那天回家,她竟然有點期待下一次的活動。
後來,阿澄陸續參與更多中心活動,其中包括家政小組、健康操班等等,也在中心職員的陪伴下重新開始心理治療。她說:「我發現,其實我並不需要一夕之間『好起來』,也許要的只是一點點動力,一點點接納,一個願意陪我不逃跑的地方而已。」
她學會接受自己的低潮,也學會慢慢說出心裡的話。在一次茶聚分享時,她笑著對新來的會員說:「我以前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現在覺得……就算我今天什麼都沒做到,能來到這裡、跟你們坐在一起,就是一種成功。」
現在的阿澄,仍然在復元的路上,但她不再避談過去。她說:「我不想再假裝沒事,而是希望告訴自己,就算有很多情緒、很脆弱也都沒關係,重要的是,我還在走,我還沒有完全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