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怡的復元之路:成為朋輩支援工作員的成長與蛻變
過去的欣怡不敢同其他人接觸,不僅逃避中心活動,連簡單交談都伴隨極度焦慮——社交對她而言,是一道阻斷「自我實現」的高牆,讓她在復元的起點便陷入「隔離性困境」,無法觸及群體支持帶來的力量。此時的她,尚未建立對自身能力的正向認知,也難以在互動中看見成長的可能性。
怡樂軒的外展服務與個案經理介入,成為欣怡復元旅程的「支持性觸發點」:通過持續的鼓勵,幫助她重新連接中心資源,逐步打破隔離狀態。參加朋輩支援員培訓課程,更是她踐行「復元導向行動」的起點——儘管初期因緊張產生逃避衝動,但個案經理的「個別化支持」與同伴的「朋輩認同」,為她營造了安全的「復元環境」,讓她得以在接納中慢慢鬆動防禦,逐步建立對群體的信任。今年再次參與進修課程時,她已能主動提問、參與討論,這標誌著她從「被動接受支持」轉向「主動建構能力」,復元動力大幅提升。
課程中學到的「我訊息」表達技巧與同理心原則(多傾聽、少預設),成為欣怡復元路上的「功能性工具」:不僅幫她學會真實表達自我感受,減少內在情緒壓力,更讓她理解「關係連結」的核心價值——透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她開始用簡單問候開啟對話,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累積「成功經驗」,進一步強化「自我效能感」,確信自己有能力參與社交、提供支援。
儘管公開分享仍會引發緊張,但欣怡已能以「復元視角」看待挑戰,篤信「踏出第一步就是進步」——這正是復元理論中「重視過程而非完美」的核心體現,承認成長的階段性,也接納自身的待提升之處。她的轉變更形成了「正向示範效應」,成為其他會員的「復元榜樣」,有人直言「看到你的改變,我也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這讓她的成長不僅限於個人,更推動了整個群體的支持生態。
如今的欣怡,已正式成為怡樂軒的朋輩支援員,從「復元受益者」轉變為「復元推動者」:主動傾聽他人困擾、用自身經歷鼓勵同伴,在給予支持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自我價值。她深刻理解,復元從非一蹴而就的瞬間轉變,而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動態過程——但只要保持嘗試的勇氣,持續連接支持資源,每一個人都能在復元路上,逐步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2020)。朋輩支持在精神康復中的實踐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