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飯了嗎?」這句日常問候背後,藏著值得深究的飲食心理學。當我們拿起食物時,不妨暫停三秒鐘自我覺察:此刻的進食動機是生理需求,還是情感填補?真正的飢餓感通常循序漸進,伴隨腸胃蠕動聲與體力下降;反之,若出現下列特徵,可能正陷入情緒性進食的迷霧中:✓ 食慾驟然來襲✓ 對特定食物異常執著✓ 進食後仍缺乏滿足感✓ 伴隨焦躁或空虛情緒情緒性進食是指人們在情緒低落、壓力大或焦慮時,通過進食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以這種以食物紓解壓力的模式,並且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累積的代價遠超想像:情緒性進食會為身體帶來多種負面影響:・體重增加:情緒性進食通常涉及高熱量、高脂肪和高糖食物,這些食物會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營養失衡:過度攝取不健康的食物會導致營養失衡,身體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心理健康問題:情緒性進食會加劇焦慮、抑鬱和自尊心低落等心理問題,形成惡性循環;・消化問題:暴飲暴食會導致消化不良、胃酸倒流和其他消化系統問題;・血糖波動:高糖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和下降,影響正常代謝。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情緒性進食,以下提供一些參考方法︰・尋找替代活動:當感到壓力或情緒低落時,可以嘗試做運動、發展興趣或與朋友交談來分散注意力;・保持健康飲食:盡量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穀物,避免高熱量零食;・規律作息: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飲食時間,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進食行為;請記住,身心健康是一個綜合性過程,需要持續關注及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我們一起為健康加油吧。朱莉.M.西蒙 (2022),當食物成為撫慰:善待自己,重塑大腦,告別情緒性進食。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健康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