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判斷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品質,在觀察彼此在交流時的回應方式,便可清楚地知道回應是積極回應還是消極回應。積極回應指的是主動參與溝通,關注對方的語調、肢體語言,並有效回應情感訊號。這樣的互動能使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結更加緊密。而消極回應則是忽視或拒絕情感互動的行為,會導致關係逐漸疏遠。
在回應時,我們亦需要關注兩個重要層面:一是是否主動參與,二是回應內容是否有利於關係的建立。根據這兩個層面,我們可以將回應方式分為四種:
包括:1. 主動建設型,2. 主動破壞型,3. 被動建設型,4. 被動破壞型。以下和大家分享家庭相處的四種回應方式!
1. 主動建設型(積極回應)
情境:
- 孩子:「媽媽,我在學校的音樂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 母親:「太好了!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種回應方式不僅積極參與,還能擴大孩子的喜悅,讓他感受到支持和認同。主動建設型回應能增進親密關係,讓雙方都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
2. 主動破壞型(潑冷水)
情境:
- 孩子:「媽媽,我在學校的音樂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 母親:「啊?你這麼忙,還有時間參加比賽嗎?」
這種回應雖然主動,但卻傳遞了否定的訊息,讓孩子的熱情受到打壓。這種反應可能源於對孩子的不了解或對其選擇的擔憂,長期下去會損害親密關係。
3. 被動建設型(對話殺手)
情境:
- 孩子:「媽媽,我在學校的音樂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 母親:「哦,恭喜。」
這種回應表面上有回應,但情感上卻缺乏投入,支持和認同的表達顯得敷衍。現實中,「對話殺手」的情況非常常見,尤其在我們忙碌或分心時,往往只用「嗯」來敷衍。
4. 被動破壞型(對話小偷)
情境:
- 孩子:「媽媽,我在學校的音樂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 母親:「哦,恭喜!對了,今天家裡的清潔做完了嗎?」
這種回應會強行切換話題,打斷對方的情緒,讓人感到不快,並否定了對方的成就。長期使用這種方式的人通常較自我中心,會導致情感連結的減弱。
要使家庭幸福和諧,有效的溝通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了解四種回應類型後,若家庭成員都能採取「主動建設型」(積極回應)的方式,敞開心胸清晰表達內心感受,並用心聆聽、接納與尊重彼此的意見,這樣的溝通模式不僅能讓彼此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感,也能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此外,家庭成員可以透過模擬場景和實際互動,進一步改善溝通方式。這些練習有助於為情感帳戶「存款」,使家庭關係更加穩定與親密。
參考資料
趙昱鯤(2022)。無行動,不幸福。45個正向心理學練習,掌握幸福感關鍵。好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