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關注乖孩子的心理需求

2024-11-29 13:38:28


在前線工作的這一段時間裡,不時聽到家屬會提出一個疑問「我的孩子很乖,竟然都會出現心理及精神問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著作中提及到需求層次理論,如果要小孩在「讓自己開心的經驗」以及「得到他人認可的經驗」中二擇一,通常小孩會選擇「得到他人認可」。所以,他們扼殺了自身的喜悅情感,或者移開視線,逃離這些情感。
無法信任自己內心的孩子,試圖透過取悅父母來獲得認同。他們學會一個道理:「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就可以獲得讚賞」,而這樣的態度也一直延續到他們長大成人。取悅他人的確並非壞事,但如果動機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可、企圖得到讚美,問題就會浮現。「成長動機」,是為了滿足基本欲求、實現自我的欲望而驅動。相反地,「匱乏動機」則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屬或親密關係等基本欲求時,為了填補不足而起的動機。
乖孩子有可能出現的情況:
1.期待的重擔
乖孩子通常生活在高期望的環境中。他們需要不斷地滿足父母、老師甚至同學的期待,這種持續的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和自我懷疑。當績效未達標或出現失誤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失望,並懷疑自己的價值。
2.失去自我
為了迎合周圍人的期待,乖孩子有時會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他們可能會過度迎合他人,忽略自我的需求和興趣,這導致他們逐漸失去了自我認同感。這種情況長期以往可能使他們在成年後遇到信心缺失和人際關係困難。
3.溝通的障礙
乖孩子可能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擔心這會引起別人的不滿或批評。這種情況使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孤獨,因為他們害怕與他人分享真實的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的壓抑可能演變為更加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或焦慮症。
父母可以這樣做:
1.理解這種心理壓力: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意識到,孩子的幸福感並不僅取決於學業成就或行為的乖巧。
2.建立關心和包容的環境:讓孩子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3.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意見,而這些意見是值得被尊重的。
透過這樣的支持系統,孩子們可以學會如何平衡他們的期望與自我需求,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乖孩子的標籤雖然有時聽起來令人羨慕,但其背後的心理壓力不容小覷。父母、老師和社會都應該反思對孩子期望的方式,以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支持的成長環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孩子們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也能保有真實的自我。下一節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父母的哪些做法容易導致乖孩子受傷,又應如何改變才能減低傷害。
參考資料:
李雅卿(2004)。《乖孩子的傷,最重》。取自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3495
馬斯洛(2023)。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存在價值、基本需求、高峰經驗、內在本質,人本心理之父的人性心理學。崧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