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Latest Updates

適應「新常態」

2020-06-09 00:00:00

新常態下要戴口罩保持距離及勤洗手.jpg

特區政府防疫專頁.jpg


適應「新常態」

截止2020531日,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的數據,澳門已連續53日沒有新增輸入案例,本澳疫情的狀況已日漸平穩。社會上的聲音已經開始關注經濟重啟及期待小城何時能回復舊日繁華和多彩多姿。六月一日初小復課後,本澳的中小學將迎來全面復課。大部分打工仔已經回復正常的工作時間,政府各部門提出復甦社會及經濟的政策,小城可能很快就回歸昔日的活力。

        無可否認,疫情影響下澳門人不論在生活、工作及心理狀態都與過去的日常模式不一樣,而在經歷了幾個月的「非常規」生活後,疫情逐漸平息,我們又要開始回到之前熟悉而又陌生的日常。「改變便是壓力」,雖然看似和從前沒什麼不同,但一些變化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新常態」。以下我們有些建議,可以幫助我們適應疫情後的生活:

 

1.      調整適切的期望

在認知方面,建議對眼下的狀況建立適切的期望,如接受疫情在日後的狀況會持續,防疫的工作可能在之後會變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過往的生活模式已不再,在生活各方面重新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如外出帶口罩和搓手液、與他人交流保持適當距離、勤洗手等。同時,切勿過份放大對「疫情」的恐慌,擔心不契合實際的狀況,如擔心疫情的傳染而與外界隔絕。

 

2.      建立穩定的日常作息

危機往往會令人手忙腳亂,人類是需要穩定的生物。疫情期間生活上有許多變化,比如有些人適應了在家辦公、在網上上課等。現時又要回歸之前的日常。有結構的日序能在多變的生活中產生穩定情緒的作用。穩定的日序包括正常作息、每日運動或加插一份令自己感到愉悅的事項清單,並每日執行,如製作小手工、玩小遊戲、泡個熱水澡等。

 

3.      保持社交距離不代表社交疏離

在疫情期間,政府常常宣傳需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但物理上的距離並不代表情感上的隔離。越是在這些時候,越是需要社交溝通。在科技發達的現在,可更多使用電子通訊軟件等與不同的人交流,因為面對改變,他人的陪伴及人與人情感上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軟件能幫助我們聯接,這也許是疫情後的又一「新常態」。

 

澳門特區政府防疫專頁:(插入圖片)

 

(如上述方法仍無法改善焦慮/抑鬱的情緒,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